台版不願面對的真相 魚都到哪裡去了?
NOWnews 更新日期:2008/05/06 10:19 記者陳志東台東報導˙攝影

海豚、旗魚、黑鮪魚等等大型魚類愛吃鬼頭刀,鬼頭刀愛吃飛魚、飛魚愛吃小魚、小魚愛吃浮游生物,每年4、5月春暖之後,暖暖黑潮滋養了無數浮游生物,也就此讓這條黑潮食物鏈源源不絕,更讓海洋之上的蘭嶼達悟族飛魚文化悠遠深長,但這一切的生態與文化美麗即將改變。台灣人的海鮮文化與觀光魚季,即將耗盡我們自己的海洋資源。

2008年5月2日,我前往花東採訪阿美族傳統竹筏技藝,由於此時正值飛魚季節,阿美族的月桃葉煙燻飛魚又非常美味,因此一抵達花蓮後我就迫不及待尋找路邊的煙燻飛魚攤,結果從花蓮找到台東,往年都有數家飛魚攤的台11線濱海公路,到了今年只剩一家還開門,正在燻飛魚的阿美族老闆娘無奈地說:「我們已經快要抓不到飛魚了。」

老闆娘女兒、同時也是台東當地著名「升火工作室」裡的原住民藝術家Sumi補充說,以往當地漁民出海一個晚上,大概都能捕到10簍左右的飛魚,但從5年前開始數量逐年下滑,到了今年,一個晚上能捕滿1簍或有數十條就很祖靈保佑了。

數量減少的不只是飛魚。從花蓮一路問到台東,飛魚的減少,連帶也讓鬼頭刀、旗魚、黑鮪魚等等食物鍊相連的魚類捕獲量大幅降低,也讓台東成功鎮這些年來的漁船出勤率減少將近一半,因為根本捕不到魚;定置漁網旁的白守蓮部落居民則表示,以往定置漁網一天可以收獲兩次,每次都滿滿,但這一兩年間往往4、5天才能收獲一次,而且數量極少;魚類的減少,連帶也讓海豚缺乏食物而遠離,台東以往出海賞鯨,至少都有9成以上能見率,但現在出海能看到鯨豚的機率降到只剩4成不到。

是什麼導致這場海洋資源的災難?流刺網、氣候變遷、過漁、觀光魚季……等等原因都有人提及,但重點是,最劇烈的變化發生都只在這5年之間。短短5年,台灣已經快要耗盡自己的海洋資源。回台北後,我打了電話請教長期研究台灣海洋生物與生態學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教授。

鄭明修表示,全球漁業資源的減少與生態失衡原因包含了科技進步、漁船捕獲量激增,漁法沒有強有力的規範導致拖網過漁現象難以解決,加上捕魚種類沒有限制,不論魚卵、小魚,或是位於生態鏈最上層的鯊魚都捕,當海中的老大與小嬰兒統統失去後,生態一定失衡;但更重要的則是全球氣候變遷。鄭明修表示,對氣候變化感覺最強烈的不是大型哺乳動物或大型魚類,而是浮游生物與小蝦米,但這些浮游生物與小蝦米就是主導整個食物鏈走向與豐富度的最重要因素。

這幾年來全台灣各地漁獲量減少,究竟是生物行進方向轉變,或是台灣海域真的已經接近枯竭,由於海洋面積太大,影響因素太多,目前仍無明確研究可以定論,但確實全球漁業資源一直在減少。由於魚類的捕獲從以往的「足夠食用就好」,演變到現在已經成為「商業商品化」,鄭明修說,任何東西只要變成商品,數量再多都不夠。例如以往陸地上處處可見的哺乳動物,大象、犀牛、老虎,一但牠們成為象牙、犀牛角、虎鞭……等等商品化後,族群滅種就指日可待。所幸,現在陸地上的哺乳動物已經受到重視,但海洋生物卻極少人在乎。

↓圖:海洋生態失衡,讓阿美族老人抱怨飛魚愈來愈少,各種魚類與海豚也都遠離。

鄭明修表示,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漁業資源要維持生態平衡,必須限制漁船總數維持在200萬艘以下,但目前全世界的漁船總數已經超過400萬艘,而且噸數愈來愈大、技術愈來愈好、魚群衛星定位愈來愈準,影響所及,目前不只人類漁獲減少,連北極熊和鯨魚吃不飽的新聞也逐漸傳出。

悲哀的是,或許要讓人類不再過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油價持續飆高,讓漁民再怎麼出海捕再多魚也不夠油料成本,這樣過漁現象才會減輕,然而,那時的魚價會飆到多高,想吃條魚要付出多大成本,誰也不敢想像。

鄭明修表示,他自己學生時代曾經在澎湖打工當漁民捕小卷,如果當時有人說澎湖小卷有一天會消失,絕對不會有人相信,因為海裡的小卷數量多到根本捕不完;但沒想到一切來得這樣快,不過短短20、30年,現在澎湖幾乎已經捕不到小卷。

又例如以黑鮪魚為例,鄭明修表示,當年日本曾以高價向瑞典大批訂購黑鮪魚,瑞典漁民也很快地利用高科技大批捕獲黑鮪魚後送往日本賺取外匯,原以為這會是場永無止盡的財富,沒想到不過短短5年,瑞典就再也抓不到黑鮪魚,也讓今日的瑞典成為保護黑鮪魚最積極的國家,因為他們曾經嚐到苦果。

這些年來,屏東東港年年舉辦黑鮪魚季,甚至由總統、行政院長帶頭邀請大家品嚐黑鮪魚,只講海鮮文化、不管海洋文化,影響所及,已經讓黑鮪魚數量愈來愈少、體型愈來愈小、售價愈來愈高,還引發許多海上糾紛。

鄭明修表示,其實黑鮪魚非常有趣,例如牠們可以時速40、50公里的高速在海中連續游上數小時也不疲憊,主要因為牠們全身都是紅色肌肉,而這些紅色肌肉可讓運動時產生的乳酸不會堆積,不會痠痛,算是魚類中相當進化的物種,然而,在科學研究還未來得及好好研究黑鮪魚時,大家就已迫不及待品嚐牠的新鮮。觀光魚季的辦理,其實應該多一點文化層面,例如以美術或音樂來展現,多一點學術研究,而非單純滿足口慾。

當海洋資源耗盡、漁民捕不到魚,影響的不只是漁民生計,還會造成居民離去、漁村文化消失、青年無法待在鄉里、城鄉差距愈來愈大等等問題。鄭明修表示,東部是台灣海域最純淨的地區,也是魚類最鮮美的地區,如果今天因為過度捕撈與商業,讓我們下一代連這邊的魚都嚐不到,那真的非常悲哀。如何與蘭嶼達悟族學習,只取足夠的、需要的,並重視復育與永續,是台灣漁業觀念最需要改變的地方。

最大問題是,一直以來極少有人敢針對漁業問題提出具體建言或執行政策,因為只要一有影響漁民目前生計的言論或行動,就保證會被K到滿頭包。但魚類是自然資源,野生自然資源如果不好好維護,一定會有耗盡的一天,等到耗盡時,將是全體國民一起付出代價,而且再多的懊悔都沒用。

鄭明修表示,對於台灣海洋資源,沒有誰可以批評誰、或是誰罵誰,因為海洋真的太大了,大家以前都不懂,沒有人會想到海洋資源也有耗盡的一天;但既然現在問題發生了,看得到了,政府或許就該積極針對海洋保育區的劃設,以及民眾教育、漁民教育、相關海洋政策立法與執行、海洋學術研究等等方面積極努力,不要等到再也沒有魚了,那就一切都來不及了。

↓圖:大批已被割取魚翅的鯊魚堆積在漁港,這代表了海中食物鍊最上層的斷層,引發了海洋生態失衡。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風光的第一鮪拍賣,背後意義是特定物種的商品化,黑鮪魚的滅絕指日可待。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圖:全世界只有台灣人在吃翻車魚(曼波魚)。這種宛如卡通般的可愛魚類,因為政府觀光魚季的辦理,已經成為特定化商品,與黑鮪魚跟鯊魚魚翅一樣,變成漁民大批捕獵目標後就容易造成特定物種消失。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東攝影

如果大家還希望未來搭船出海,可以看到飛魚在海面飛舞,看到海豚跳躍,看到翻車魚悠游與黑鮪魚快速衝刺,那麼,未來在品嚐鯊魚煙、魚翅、黑鮪魚、吻仔魚、飛魚卵等等美食之前,動筷之前請再多想一想;別讓政府帶頭舉辦的觀光魚季,假觀光與文化之名,將特定物種商品化,毀掉整個海洋生態體系。讓我們留一點魚給後代吃吧。

*更多旅遊資訊與圖片,請看NOWnews旅遊村:http://travel.nownews.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