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快速環境變遷造成生物多形現象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2/17 17:24"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7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物理所教授胡進錕提出新理論,認為快速的環境變遷會造成生物多形現象及同域物種形成,登上頂尖物理學專業期刊「物理評論通訊」。

這項研究由胡進錕與亞美尼亞葉里溫物理研究所教授共同發表,刊登在6日出刊的頂尖物理學專業期刊物理評論通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2,058102)。

研究指出,隨時間精細週期變化的環境(fine-grained time-periodic environment)有可能讓原來居於劣勢的物種型態 (morph)存活下來,而造成多形現象,這有利於該物種的繁衍。同時,理論與一項微生物族群的實驗結果相符。

世界上的生物擁有多樣性面貌,即使同種生物外形上也有多樣變化,如人類有不同血型,小樹林蝸牛(Grove snail,學名Cepaea Nemoralist)有褐、黃、粉紅等不同顏色。對生物學家來說,多形現象(polymorphism)不僅有趣,更具有生物演化的意涵,因為這些呈現多形的生物可能有相同基因體,也可能有不同的基因體,都與物種為求適應環境有關。

胡進錕表示,這項研究應用演化博弈理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等方法,提出快速的環境變遷是造成生物多形現象的原因,這些多樣型態再演化為不同的物種。9802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