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非南、亞洲作物恐損三成 報告再警告糧食危機
東森 更新日期:2008/02/01 17:40 記者管淑平編譯

昨天(1月31日)發表的一份新研究報告再度對全球糧食危機示警。報告指出,除非立即改變農耕方式,否則氣候變遷將會導致非洲和亞洲20年內出現農作物嚴重損失,並有可能因此導致糧食短缺。

報告說,上述狀況將會對目前集中在非洲和亞洲的全球最貧窮居民的生存造成重大衝擊。由於重大農業投資必須要花15到30年才能完全發揮作用,因此報告呼籲必須立即展開行動,協助農民增加收成或者改種其他作物。

美國史丹福大學糧食安全暨環境計劃主任洛貝爾在這篇於「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中說:「全球10億窮人大多數仰賴農作維生。不幸的,農業也是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威脅的人類活動」,他說:「了解氣候威脅何在是最重要的,包括何種作物和什麼時間,這將是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對抗飢荒和貧窮的核心要務。」

洛貝爾應用20種不同的氣候變遷模型預測到2030年前,全球暖化對全球12個地區農業的可能衝擊,這些都是全球最多數營養不良人口的地區,包括大多數亞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

研究發現,非洲南部主要作物玉米收成將減少30%,南亞的小米、玉米和稻米收成則預期會減少至少10%。另一名報告作者史丹福大學的柏克說:「我們對這些地區將蒙受其害的規模和速度感到驚訝,如果我們做視不管的話」,「對於在生存邊緣掙扎的貧農來說,這些損失已經是致命打擊了。」

至於其他地區的農業衝擊,例如西非,這份研究還無法提出清楚的結論。柏克說:「對這些地區來說,一半的氣候模型告訴你當地會變得更濕潤,另一半的結論剛好相反。結果就是,我們的研究增加這些地區出現最壞情況的可能性,但是無法像其他地區那麼肯定。」

報告說,較經濟的改變農業方式例如改種其他作物,或者改變耕種季節等,有可能減少損失,但是「花更多錢開發的措施,例如開發新品種或者擴大灌溉區等會有最大好處。」但是要採取這些做法的同時也需要考量其他社會和科技層面的影響,例如特定地區對改變農耕方式的適應力,以及耕種特定農作物的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