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減碳不夠力 學者籲產業轉型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11/14 08:59"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專題報導(4)(中央社記者劉光瑩台北14日電)全球暖化不能是「不願面對的真相」,學者指出,台灣近年氣候異常與暖化有關,政府應扮演火車頭,引領產業整體轉型,減緩全球暖化現象。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12月將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第15次締約方大會,主要議題是決定2012年京都議定書失效之後,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之後,以及開發中國家在2050年之前,溫室氣體減量幅度。

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也非京都議定書國家,但全球暖化對自然環境造成驚人的衝擊與變化,台灣無法置身事外。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引述聯合國報告指出,台灣是受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的10個國家之一。汪中和預測,一旦海平面上升1公尺,台灣將有1成土地被海水淹沒;全球氣溫若繼續直線上升,台灣人民恐將成為聯合國定義下的「氣候難民」。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的研究團隊,分析極端降雨現象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發現全球氣溫每上升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後10%小雨減少約70%。

今年莫拉克颱風襲台,3天降雨量近3000毫米,約是全台1年總雨量。劉紹臣研究指出,1961年至2005年之間,全球溫度約上升0.7度,全台前10%的強降雨增加1 倍。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做出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

劉紹臣根據上述數據指出,台灣的強降雨次數和雨量,在未來25年內會再增加1倍。在25年內,台灣可能要準備迎接比莫拉克更驚人的災害。

有些網友認為,「台灣是彈丸之地,這2300萬人減碳與否,不會影響全球暖化」。但就學者觀點,正因為台灣小,受到全球暖化影響的幅度才更加明顯。

劉紹臣說,假如全世界每個人都認為節能減碳「不缺我一個」,暖化情況只會繼續惡化;相反地,如果人人都把減緩暖化視為刻不容緩的任務,影響力會很大。

台灣人口數排名世界第50,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台灣2007年人均排放二氧化碳量名列世界第16。劉紹臣表示,1990年到2005年間,台灣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5.73噸增加為11.25噸,是世界人均排放量的3倍,過去15年增加率110%,高居世界第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年統計,工業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超過全台排放量的5成。經濟部工業局的統計則指出,1990年代台灣工業部門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大戶」是鋼鐵工業與石化工業。

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在反對台塑興建大煉鋼廠時,曾計算大煉鋼廠加上八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發現這2開發案運作後,每年將排放2300萬公噸溫室氣體,佔台灣每年總排放量的10﹪,相當於700萬人一整年食衣住行的排放量。

台灣面對嚴峻情勢,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認為,「改變需要時間,但總要有人鳴槍起跑」。政府單位常以「節能減碳」為口號,鼓勵個人少用免洗餐具、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但減碳關鍵不在改變一般民眾,而在於整體產業轉型。

柳中明強調,台灣的能源價格偏低,油價與電價均不到歐盟平均值的一半,不僅讓高耗能產業有利可圖,也缺乏讓一般民眾改變生活型態的誘因。

柳中明認為,政府應該下定決心,提高能源價格「以價制量」,企業為符合國家發展趨勢,同時維持獲利水平,會發展出因應之道。例如當企業發現舊有設備利用能源效率不彰,就會改善製程,或研發更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朝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向轉型。

他說,產業界認為提高能源價格、開徵能源稅,會提高產業成本,讓台灣經濟衰退,而國際能源價格升高已不可逆,台灣現在不控制高耗能產業,「等到將來面臨貿易制裁,已經來不及了」。

柳中明呼籲,政府應扮演引領台灣產業轉型的火車頭,改變的初期雖會有陣痛,但只要方向正確,就應該勇敢去做。

劉紹臣也認為,「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全球變暖,而什麼都不做」,政府要有慎思遠慮的國土利用規劃,以前瞻眼光看待防洪、防旱工作。

全球暖化非一夕造成,也非馬上能扭轉。學者呼籲政府大刀闊斧領頭改革,台灣面對暖化頹勢,才能化被動為主動。9811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