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修科大教授發現全球暖化影響淡水魚消長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7/05/29 17:59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二十九日電)全球暖化,造成氣候激烈變動,高雄縣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方力行研究團隊耗費十四年研究發現三民鄉楠梓仙溪保育類高身 (魚固)魚及 (魚固)魚受全球暖化引發的氣候激烈改變,導致棲息地變動,而發生族群消長現象。

正修科大今天為方力行研究團隊舉辦記者會,由校長龔瑞璋主持,方力行與學生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韓僑權、張桂祥、高雄縣副縣長吳裕文出席。

方力行研究團隊自1987年研究楠梓仙溪魚類生態直到2005年,也使用1990年到2004年雨量資料,分析佐證氣候變動。研究團隊將楠梓仙溪劃分十個調查點,三民鄉民生村的一溪是最後一個調查點。每個月調查一次,研究人員潛水調查魚群。所得魚群與氣候數據資料以電腦分析。

方力行表示,楠梓仙溪從海拔一百公尺到九百公尺,性喜冷水的(魚固)魚棲息在海拔八、九百公尺的水域中,高身(魚固)魚則棲息在海拔兩、三百公尺的水域中,調查期間高身 (魚固)魚棲息地逐漸往上游延伸,佔領(魚固)魚棲息地,原因不是大家預期的全球暖化造成水溫升高,因過去一百年氣溫只上升攝氏一度,團隊研究期間溫度只上升零點四度,水溫變化更低,應不致於造成魚種如此明確分佈。

他表示,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過去十五年來,侵襲台灣的颱風較往年大,每次颱風侵襲後,(魚固)魚數量變少,高身(魚固)魚變多。強烈颱風對高海拔魚類棲息地的破壞大於低海拔魚類棲息地,颱風頻率高,強度高,自然恢復力量跟不上,對棲息地破壞難以弭平。

他表示,全球暖化雖然還不致於造成水溫增高到足以威脅某種魚類生存,但氣溫變化造成的激烈氣候破壞生物棲息環境,而對不同環境影響的差異,又改變物種間原來存在的微妙平衡關係。在全球暖化時,生物變動速度遠超過大家原本預期的溫度變化速度,保育政策沒有原先預期的有那麼多緩衝時間。政府的保育政策應配合。

他表示,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化激烈,改變生物棲地敏感度,棲地改變影響生物變動或滅絕。棲息高海拔水域的(魚固)魚因棲息地遭破壞而族群減少,下游高身(魚固)魚因棲息地破壞小,且恢復快,因此族群逐漸壯大而侵入上游水域。

韓僑權表示,研究團隊調查楠梓仙溪魚類資源,前十年高海拔水域沒有發現高身 (魚固)魚,高身(魚固)魚最高只出現在第五、第六處調查點水域,五、六年前海拔最高也是最後調查點一溪出現高身(魚固)魚,且愈來愈多。

他表示,颱風侵襲過後,(魚固)魚族群約恢復兩、三成,下游的高身(魚固)魚恢復八成,愈來愈成為競爭物種。

方力行研究團隊耗費十四年的調查研究彙整成﹃全球暖化對台灣高山溪流魚類生存影響﹄,將刊登在最近出版的國際知名淡水魚生態專業期刊上(Ecology ofFreshwater Fish)。

由於接到美商詮宏空調公司贊助,這項研究將繼續進行三年。9605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