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碳總量不明 碳交易無助抗暖化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09/12/08 21:51" 本報2009年12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

目前正值全球聚集哥本哈根商討後京都氣候協議的關鍵時刻,綠黨、看守台灣協會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昨(7日)共同召開記者會,要求溫室氣體減量法去除有關「碳交易」的內容。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馬英九政府的溫室氣體減量法過渡了碳交易的內容,而碳交易對於減碳並無實質效果,更何況馬英九當初承諾的是「能源稅」而非「碳交易」。因此希望政府能將碳交易從溫減法中去除,並實現當初的能源稅承諾,以趁此機會輔導台灣企業轉型。

潘翰聲表示,氣候談判會議已在哥本哈根舉行,會議召開的同時有許多團體公開反對「碳交易」機制,日前澳洲國會也阻擋了一項減碳方案,因為裡面包含了碳交易項目。可見碳交易存在許多爭議,因此台灣應該將溫減法中關於碳交易的內容剔除,完全專注在制定減碳期程和手段上。同時降低所得稅、開徵能源稅,重新檢討台灣產業結構並藉此輔導轉型為綠色產業。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將「碳」轉為商品,只會模糊各國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焦點。他指出,碳交易有難以查核驗證、碳權分配公平性的問題,不容易有效運用在大型經濟體;但也不適宜用在像台灣這種規模小的經濟體,因為只有少數幾個大排放源,即使以拍賣方式分配碳權,也容易因為聯合競標造成碳權價格低估,同時碳市場高昂的行政管理成本,對於小經濟體而言也不具成本效益。

謝和霖說,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法連減碳期程都沒有,只想過渡碳交易機制,讓廠商能向國外購買碳權,但這麼做既沒有實際解決減碳問題;反而讓台灣財團把錢往外送,把污染留在國內,簡直就是「不管制、大放送、真欺騙」。

〈碳交易的故事〉:各國政府應拒絕魔鬼交易

記者會上放映了一部名為「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碳交易的故事)動畫片,以簡單的線條清楚解釋碳交易為何無助於降低排碳,甚至變相成為投機分子致富的機會。

由於溫室氣體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產生排碳量「總量管制」的概念,限制各國的排放。只是到目前為止,各國尚未對所謂的「總量」究竟是多少達成共識。

因此以總量管制為前提的碳交易,就在總量未定的情況下大張旗鼓的進行。大企業和開發區能夠拿著手上免費得來的碳權互相交易,並且繼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些造成污染的源頭因為碳權交易賺取大量金錢,而其他人繼續為環境問題付出更多成本。

另一個矛盾點則是碳抵減(carbon offset)機制, 1997年京都議定書制訂時,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只是早在當時,各國已預料到實際執行不易,因而想出所謂「彈性機制(flexible mechanisms)與「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其作用是排放超過規定數量者,可以拿錢向沒用完排放量的國家買配額。

由此產生了碳抵減,只是這個抵減過程不一定確實減碳。簡單的說,一個工廠可以宣稱他原本打算擴廠200%,但後來僅擴廠100%,這樣他們就能獲得抵減碳權,然後將碳權賣出。實際上完全沒有降低排碳量,工廠因擴廠而增加排碳;賣出的碳權讓其他地方能製造更多的碳。該影片也舉例說,印尼的Sinar Mars公司砍伐了大面積的原始林,造成了重大的生態與文化衝擊,然後將這些光禿禿的地拿來改種棕櫚樹,結果竟取得了碳抵減。環團批評,這種造假的減碳或吸碳計畫,充斥碳市場,猶如金光黨般騙取不知情的消費者或碳排放者的血汗錢。

片中指出,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讓許多人忘記還有更多真正能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方案,加上其內涵許多不公義之處,導致各國對於總量制定的談判協商無法達成共識。另外這部影片也呼籲各國政府自行制定法律,由國家內部進行管制總量,而不再是依靠碳交易這樣虛幻的方式來抑制排碳。

潘翰聲指出,台灣政府一面提倡自願減量,要求民眾節能減碳,另一方面卻不斷通過大型工業區的開發,並在「溫室氣體減量法」中過渡了碳交易的內涵。像鋼鐵與石化這類的高耗能產業,在台灣的總GDP中僅大約3%,但這些工業的社會成本卻未被計算。

環團:發展友善環境、互助的在地合作經濟才是治本之道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則認為,台灣的環保署在很多時後沒有盡到該有的本份,原料、能源都無法自給的情況下,台灣根本不適合開發大型工業區,但在開發思維下,環保署選擇了讓步。文魯彬接著表示,GDP僅是一個評估發展的參考數據,但還有許多其他層面的評估指標也應納入考量。

短片製作人安妮•雷納德(Annie Leonard)在影片中要求各國環保機關制定相關法令限制排碳總量。綠黨也指出,台灣雖然是一個叢爾小島,然而其經濟高度活力卻必須為全球暖化負起極大責任,因為中國近幾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台商貢獻不小。

因此,環保團體在記者會中呼籲,政府不應以污染投機者馬首是瞻,推動不能節能減碳的碳排放交易制度;應積極推動真正能解決暖化危機的政策,包括逐漸縮小高耗能產業的經濟規模,減少不必要的生產與消費,建立再生能源的經濟基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引導產業從全球化的惡性競爭中脫身而出,轉向以在地能資源為基礎、對環境友善、且以互助取代競爭的在地合作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