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坎昆看台灣:減碳非做不可 低碳經濟、氣候教育不可少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10/12/18 17:17" 莫聞

本報2010年12月18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根據最新研究,全球海平面將在本世紀末上升1-2公尺,比聯合國IPCC在2007年的預測還要多四倍左右;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指出,全球氣候變遷趨勢的預估越來越嚴重,政府在制定調適與減緩策略時,務必要以「最不樂觀」的情境來準備。

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今(18)日辦理「墨西哥氣候會議後‧氣候變遷因應措施新展望」研討會,蕭代基於會中發表上述觀點。他指出,照現行的排放趨勢,本世紀末預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上升到800ppm,均溫將上升4℃,極端降雨的雨量也可能增加2.8-5.6倍。根據過往經驗,全球暖化趨勢與碳排放經常是走在專家預測的最上限值,看待這些預估值,不宜過於保守。

低碳經濟有前景

蕭代基舉例,荷蘭在因應與調適上走在前端,早就制定「氣候不侵」(climate proof)的政策,讓該國能阻擋氣候變遷帶來的相關壓力,還能持續正常運作。荷蘭走在前端,除了有其易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脆弱性之外,也有將經驗對外輸出的經濟誘因。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堅明也介紹,在總量管制的概念下,此次坎昆會議鼓勵運用更多元的市場機制來增加減碳誘因。他指出,過去全球碳市場交易規模幾乎每年呈倍數增長,即使金融風暴也未讓市場減緩成長,目前模達已達1437億美元,其中中國為目前最大賣家,英國、日本則為最大買家。

根據李堅明觀察,2009年每一公噸碳當量的價格平均15-16美金,約合400-500元台幣;台灣是一出口導向的國家,如能建立以碳交易為核心的碳金融,將成為未來重要金融體系的一環,並可創造龐大就業機會。

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台大大氣系教授柳中明表示,「先進國家的罪惡感,加上弱勢國家的悲慘未來,是減量談判得以持續下去的驅動力量」,在此情況下,不論個別單一國家如何抗拒,減碳是不可抵擋的趨勢;著眼於此,台灣身處其中如何創造自我優勢,值得大家多加思考。

氣候變遷不只是節能減碳

多年親身觀察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表示,觀察國際上的談判內涵,氣候變遷議題已不只是科技議題,也是政治經濟的議題;特別是2007年通過的巴里島路線圖,已訂出氣候變遷談判的框架:「減量、調適、資金與技術」。

另外,氣候變遷也不只是由上而下的「管理」(management),而是由下而上的治理(Governance)議題。特別在2009年哥本哈根談判中,美國總統歐巴馬等 20多個國家領袖所主導草擬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被批評寫下了「不透明及不民主」的氣候談判惡例,也加深了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信任的鴻溝。因此,坎昆會議在墨西哥外長運籌下,特別強調破除密室,回應資訊透明、平等參與及公平正義的民主訴求。

參與、透明的民主素養,其實是可透過環境教育落實的。不過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長葉欣誠也批評,現行的做法太偏重「節能減碳」,對其他領域卻不看重。他曾經做過上千份問卷,詢問是否聽過「氣候變遷」調適,結果只有15-20%左右聽過,顯示大眾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認識還不夠全面。

葉欣誠主張現行的環境教育需要超越,走向「氣候變遷教育」,「培養具有氣候變遷素養的公民」;教育內容除了氣候變遷的科學教育外,也應包含「公民參與、認識全球和地方策略、經濟原理、學會做決策和承擔責任」等社會教育層面。

沈世宏呼籲台電:建設基礎設施 提高能源效率

環保署長沈世宏也現身這場會議,發表國際上成熟可行的低碳案例。他舉丹麥經驗為例,丹麥一座Avedore電廠採用「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可以達到91%以上熱效率,並可將熱能送到30公里以外;不像台灣的電廠有60%左右廢熱排到空中或海裡。

沈世宏呼籲台電,應把經費拿來加強基礎設施而不是蓋新電廠,用來強化利用廢熱能用於冷氣空調,並增強電網儲能技術,可以提高風能等再生能源的發電容量上限。另主張充分利用「農林、都市與事業廢棄物」的生質能源,例如八里污水處理廠的沼氣未充分利用。他指出,這些都是在國外已成熟可行的技術,台電應多參考仿效。

針對台電發展核能,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趙家緯也批評,根據坎昆協議提出「國家最適行動」(NAMAs)以及看守德國發布的「氣候表現績效指標」,均不鼓勵以核電作為減碳對策,而台灣卻將核電延役與新增,列入重要的減碳選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wo217 的頭像
    two217

    全球暖化勢不可擋 人類自食惡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