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黑鮪魚歡喜歸鄉吧!
東森新聞報 更新日期:2007/04/27 00:46 記者:李武忠
正當保育團體大聲疾呼各國正視全球黑鮪資源大幅衰減的事實,應儘速拿出有效的國際管制方法來防止黑鮪自地球上消失之際,一心想成為國際一員的台灣卻大張旗鼓的舉辦「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尤其在政治人物的加持下,每尾黑鮪動輒以上百萬元台幣賣出,雖然讓部份漁民賺進為數不少的鈔票,也滿足了饕客的口腹之慾,在杯酒交觥中,看不到其它相關的文化內涵,聽不到黑鮪因無法如願返鄉繁衍後代所發出的深沉哀鳴,這難道也是台灣本土的一種價值嗎?
台灣有幸成為太平洋黑鮪產卵洄游必經之地,理應利用此一良機,善待這些嬌客,改以「黑鮪保育季」替代現今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並舉辦一系列認識黑鮪、保育、送黑鮪歸鄉等有意義的活動,讓保育的觀念融入日常生活當中,並教導下一代懂得尊重與善待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的生物,並籌辦鮪魚資源保護國際研討會,廣邀國際相關學者專家、環保團體共同參與,以具體的成果吸引國際媒體的目光,藉此洗刷台灣過去因「權宜旗」漁船、非法捕魚、虐待漁工等所造成的負面形象。
可惜的是,在以追求經濟成長為最高政策考量下,台灣無論政府或企業界對於環保議題態度相當消極,從最近蘇花高是否興建、樂生療養院保留、全球暖化到政策環評等等爭議,可以看出經濟依舊凌駕環保之上的事實,想想過去台灣因為致力於工商業發展,所付出慘痛的代價,又真的為多少台灣人帶來奢華富裕的生活,而我們又將留下一個怎樣的台灣給下一代,是人間樂土?還是滿目瘡痍的污染之島?
雖然黑鮪捕撈可以為已凋敝多年的沿近海漁業帶來一線生機,卻不應該被過度強調,若不知所節制,只顧及眼前的近利,大肆捕撈,甚至冒險侵入他國領海,引發國際糾紛,很快的黑鮪將重蹈今日台灣洄游烏魚數量短少的覆轍,一旦黑鮪產卵洄游路徑不再經過台灣週遭海域,勢將對台灣原已垂危的近海漁業造成更大的衝擊。如何復育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並讓它世世代代永為後代子孫所利用,應是政府相關機構責無可迴避的重責大任。
從2006年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印度有「窮人銀行家」的穆罕默德·尤納斯(Muhammad Yunus),到今年有「綠色諾貝爾」之稱的「戈德曼環保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其中一位得獎人是冰島前銀行家(Orri Vigfusso),他的貢獻是因看到冰島外海的野生鮭魚數量驟減,在一九八九年成立北大西洋鮭魚基金,籌募三千五百萬美元,向英、法、格陵蘭、冰島、挪威等地商業漁夫購買捕魚權,藉由付錢給漁夫要他們不捕魚,已有五百多萬條鮭魚逃過淪為盤中飧的命運,這些小人物的作為,希望可以給終日追求利潤的企業家一些啟示!
除了可以積極投入國際黑鮪資源復育團隊外,以台灣一向名聞國際精湛的繁養殖技術,理應可以在黑鮪人工養殖研究上躍居領導地位,讓台灣再度活躍於國際舞台。遺憾的是,目前台灣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與日本比較相去甚遠,台灣養殖技術水準正從過去的領導集團淪為跟隨者,也逐漸被對岸的中國所超越,一葉之秋,這絕對不是單一產業或個案的問題,試想只要利用「提高農漁民津貼」策略即可輕易獲取選票,哪個政客還會用心去改善農漁民的生活環境,爭取農漁民的認同,不知台灣底層人民何時才會覺醒?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ettoday.com
(●作者李武忠,北縣人,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 May 03 Thu 2007 18:58
讓黑鮪魚歡喜歸鄉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