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鯨鯊共游成絕響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07/03 09:00

「與鯨鯊共游成絕響」(張美慧報導) 鯨鯊,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在台灣海域較為明確的數據,大概從十年前開始,高峰期一年約有270尾,但逐年遞減,最近幾年,每年發現數降至1百多尾。參與鯨鯊研究計畫並多次執行標識放流任務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博士生徐華遜表示,研究觀察鯨鯊在台灣的狀況,顯現出不僅數量減少,體型也較小。鯨鯊在台灣,上岸後就交易拍賣,再供應消費者食用,漁業署近幾年透過限捕政策,因應鯨鯊日益減少的問題。九十六年,限捕數量為30尾,在三月二十七號額滿,過程中觸動起花蓮縣政府從海洋教育與生態保育觀點思考,試圖從食用與禁捕之間,找出第三條與鯨鯊近距離接觸的管道,花蓮縣政府農業局長杜麗華表示,「與鯨鯊共游」海洋體驗活動的構想應運而生。共游體驗活動主角是一尾在今年3月下旬闖入花蓮沿海七星潭定置漁場,編號第28號的小鯨鯊,當時經花蓮縣政府出面與漁民交涉,阻止鯨鯊被送上市場拍賣宰殺,並移置蓄養在縣政府訂製的50公尺乘於50公尺大的人工箱網內,領有專業潛水證照也多次下海觀察鯨鯊活動狀況的花蓮縣政府農業局漁業課技士洪武雄表示,從海洋資源合理運用方向,讓民眾透過共游體驗,近距離認識鯨鯊,會比過去大家只在拍賣市場看到已死亡,或已遭分切肢解的大型鯨鯊軀體,感受性是完全不同,對於只會將鯨鯊當成一般漁產品吃下肚的民眾來說,他也認為更可以是一個對海洋生物改觀的難得機會。不過在擬定活動規範的體驗摸索過程中,傳出人數過多,鯨鯊疑似受到驚嚇、緊迫與擦傷等負面消息,而有反對聲浪湧現,漁業署也同樣不贊同,縣府多方考量,決定取消共游,農業局長杜麗華難掩失望之情。鯨鯊「保留、共游、放流』三部曲,缺了第二部之後,花蓮縣政府擇定在颱風季節前,配合定置漁場休漁期收網作業,與海洋大學合作,將蓄養三個月的活動主角鯨鯊標識放流,前花蓮區漁會理事長黃東平,還特別精心製作七公斤重的南極蝦點心,並以鮮花佈置在容器四周,期待鯨鯊在眾人歡送下離開箱網,不過結局出乎意料,在箱網收網階段,因網片下沈出現缺口,小鯨鯊順著一波強勢的海流游移出箱網,所以沒有標示成功。對於沒有說再見的鯨鯊,離開人工箱網後的覓食能力,縣政府表示,因過去三個月蓄養環境仍在黑潮流域內,而且箱網夠大,所以放流後,不致於影響鯨鯊濾食洄游生物的能力。類似這樣與海洋生物共游的體驗活動,在國外有不少實例可供參考。在國內,花蓮縣今年首次提出,但還沒開始就宣告結束,而且在漁業署下達明年起的禁捕令之後,鯨鯊共游體驗更可以說已成為絕響,地方政府為休閒漁業開闢出的這個新方向,確定停擺,還有一點也同樣可以確定的,是產業與保育求取平衡點的拉鋸戰,仍舊會持續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