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災難臨頭 生態觀大逆轉【1999/3/4、中國時報】

傳統生態觀念在世紀交替之際的大逆轉,二氧化碳扮演相當大的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無色、無味、無毒,普遍存在於大氣層中,任何碳氫化合物,只要經過燃燒、裂解,最後的產物都是水及二氧化碳。如果燃燒不完全,就會產生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物質,包括一氧化碳、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其中不乏是致癌化學物質。為了保護人類,科學家窮盡各種可能方法,促使碳氫化合物完全燃燒。
 自然界生態體系大體可分成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三大類。綠色植物吸收大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以及水,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碳氫化合物),第一級消費者的草食性動物再以綠色植物的食物;第二級消費者肉食動物則以草食性動物為食物。這些消費者與生產者死後,則靠著細菌分解者分解成為氮、磷及水等物質,再提供綠色植物所使用。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成為地球生態系循環不已,生生不息生態鏈。
 地球生物第一個生存要件是地球維持一定的溫度體系,不能忽冷忽熱。地球白天經過太陽光照射,溫度升高;夜晚溫度急劇下降。為克服日夜溫差的問題,大氣層中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由其在白天中吸收太陽光熱能,到了晚上再釋放出來,以提高夜晚溫度,減緩地球日夜溫差的問題。因此,二氧化碳在保護人體健康,維持地球適於人類生存上,是主要功臣。但隨著工業化革命後,二氧化碳的角色發生顯著改變,甚至成為廿一世紀最大的環境殺手。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是維持一定的,大約是二百八十PPM(一PPM為一百萬分之一),如此地球才能維持恆溫狀態。要維持二氧化碳濃度的穩定,就是靠著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的生態鏈。
 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整個生態系起了極大的變化,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並且大量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急劇增加,目前大約是三百五十三PPM,每年仍以○‧五%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說,包圍地球的溫室氣體變厚了,地球被包在更厚的「毯子」裡,全球暖化問題於焉誕生。因此造成許多地區出現怪異的天氣。原本冬天溫暖的美國加州,頻頻被風暴偷襲;墨西哥灣東南各州龍捲風不斷;太平洋颶風不斷;加拿大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暴風雪;熱帶地區出現百年以來第一場雪;巴布亞新幾內亞在遭地震引發大海嘯前,面臨五十年最嚴重的乾旱。各種環境災難還包括乾旱引發森林大火、海域珊瑚白化、食物鏈的基礎海中浮游生物嚴重減少,沒有食物可吃的魚類及鳥類因此不是死亡,就是到別處覓食,嚴重打擊當地生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