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國指出,全球氣候暖化速度加快,然而,人類的活動是主因。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rge)在中國上海的一個新聞會議中指出,未來全球的氣候變化將會更劇烈。
全球暖化會使冰帽降低,海水平面升高,使低漥地區(如:埃及、孟加拉、中國珠江三角洲)不再適合居住。
根據最新的估計,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從1990到2100之間會上升約攝氏1.4到5.8度,這項數據比1995年所做的估計,溫度上升攝氏1到3.5 度,還高。
然而所造成的影響是海平面將會上升9到88公分。
1990年代是20世紀最熱的十年,而20世紀又是最近10個世紀以來,最熱的一個世紀。
生態系統將要受苦了!地球的溫度在過去100年來上升攝氏0.6度,所帶來的影響是更多的洪水及旱災。
Klaus Toepfer提議,應該藉由這一份超過1000頁的報告來喚醒世界各地對全球氣候暖化的重視。
全球暖化的問題並不單純
有些科學家挑戰聯合國的報告,懷疑全球暖化的問題沒那麼單純。
來自BBC的消息: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中國上海的會議中指出:全球暖化速度增加,在未來的一個世紀內,氣溫會增加攝氏1.4到5.8度,海平面會升高數十公分。
他們認為加速全球暖化的之主要原因為人類的活動以及石化燃料的使用(燃燒後將會產生二氧化碳)。
然而,一些科學家(如:英國倫敦大學的Philip Stott教授),卻持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很多,甚至可以說「原因不明」,IPCC把全球暖化的原因歸罪於人類活動以及石化燃料的使用似乎有失偏頗。
Stott教授說,使用電腦做出的理論預測模型不一定是正確的,人們不應該一昧地相信。
來自倫敦的 David Unwin教授則認為IPCC把整個議會的焦點放在如何控制二氧化碳,以遏止全球暖化;卻忽略其它議題。
其實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太陽的影響。
太陽本身所放出的粒子與磁場最地球的氣候都有影響。
二氧化碳真的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嗎?
二氧化碳真的是近幾個世紀以來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嗎?
最新研究顯示, 自從五億四千萬年前, 地球上開始有生命起, 二氧化碳並非是長久以來主宰氣候的元兇. 這引發了一個問題, 抑制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Jan Veizer 等人為了瞭解從古至今的溫度變化狀況, 收集大量沉積在海洋的化石, 進而從這些有機體所遺留下的殘骸, 測知當時海水的組成, 甚至氣候. 此外, 他們另將CO2濃度變化的紀錄, 輸入至一可將CO2濃度轉化為溫度變化的電腦模式中, 作一參考比較.
上述的兩個溫度紀錄, 自五億四千萬年前算起至今, 超過2/3 是相互吻合的. 但是距今 440 及 150 百萬年前的兩次冰河時期, 由CO2所得之溫度模式卻與化石資料相互矛盾. 即由第二個建立的溫度模式, 在這兩次冰河時期中, 所得溫度較實際狀況來得高.
研究群對此不合理現象提出二個可能解釋 : 第一, 從百萬年前土壤及樹葉有機殘餘物, 來推測當時CO2濃度變化本就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亦即由推測得知的CO2濃度並不可靠.
第二個解釋, CO2濃度變化並非一直是長久以來主宰天候的主因,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Lee Kump亦說 " 很顯然地, 除了CO2濃度變化外, 尚存在其它因素影響氣候的變遷."
現今除了溫室效應影響外, 另一解釋氣候變遷的有力證據即是大陸板塊分佈變化情形. 像如此大陸與海洋的分配比例即會深深影響地球上水的循環, 這可由極區冰帽的分佈多寡得以窺見一斑.
然而在20世紀這短短的時間裡, 大陸漂移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 所以從Veizer等人所得結果, 對於抑止CO2濃度的必要與否, 亦無法提供一方向讓我們遵循.
土地開發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
土地利用可能會影響氣候。
以雷雨為例,土地開發將改變地表的熱能與水氣的對流,間接地影響雷雨的時空分佈。
此外,不同緯度的植被改變也可能會造成當地溫度上升或下降。
然而,以往的氣候模式常侷限於區域性或單一性的分析,無法完整地評估因土地利用改變地表植被所造成的影響。
美國堪薩斯(Kansas)大學科學家Fedemma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 研究人員於Science期刋提出更進一步的發現。
為了具體地探究植被改變對未來氣候的影響,他們首度將土地開發的因素併入IPCC(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全球情境模擬模式(scenario)。
在IPCC六組模式中,他們以兩組極端的模式,即永續發展導向模式(B1 scenario)及經濟開發導向模式(A2 scenario),進行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土地開發主要對赤道及中緯度區域性氣候造成明顯的改變。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rge)在中國上海的一個新聞會議中指出,未來全球的氣候變化將會更劇烈。
全球暖化會使冰帽降低,海水平面升高,使低漥地區(如:埃及、孟加拉、中國珠江三角洲)不再適合居住。
根據最新的估計,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從1990到2100之間會上升約攝氏1.4到5.8度,這項數據比1995年所做的估計,溫度上升攝氏1到3.5 度,還高。
然而所造成的影響是海平面將會上升9到88公分。
1990年代是20世紀最熱的十年,而20世紀又是最近10個世紀以來,最熱的一個世紀。
生態系統將要受苦了!地球的溫度在過去100年來上升攝氏0.6度,所帶來的影響是更多的洪水及旱災。
Klaus Toepfer提議,應該藉由這一份超過1000頁的報告來喚醒世界各地對全球氣候暖化的重視。
全球暖化的問題並不單純
有些科學家挑戰聯合國的報告,懷疑全球暖化的問題沒那麼單純。
來自BBC的消息: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中國上海的會議中指出:全球暖化速度增加,在未來的一個世紀內,氣溫會增加攝氏1.4到5.8度,海平面會升高數十公分。
他們認為加速全球暖化的之主要原因為人類的活動以及石化燃料的使用(燃燒後將會產生二氧化碳)。
然而,一些科學家(如:英國倫敦大學的Philip Stott教授),卻持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很多,甚至可以說「原因不明」,IPCC把全球暖化的原因歸罪於人類活動以及石化燃料的使用似乎有失偏頗。
Stott教授說,使用電腦做出的理論預測模型不一定是正確的,人們不應該一昧地相信。
來自倫敦的 David Unwin教授則認為IPCC把整個議會的焦點放在如何控制二氧化碳,以遏止全球暖化;卻忽略其它議題。
其實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太陽的影響。
太陽本身所放出的粒子與磁場最地球的氣候都有影響。
二氧化碳真的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嗎?
二氧化碳真的是近幾個世紀以來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嗎?
最新研究顯示, 自從五億四千萬年前, 地球上開始有生命起, 二氧化碳並非是長久以來主宰氣候的元兇. 這引發了一個問題, 抑制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Jan Veizer 等人為了瞭解從古至今的溫度變化狀況, 收集大量沉積在海洋的化石, 進而從這些有機體所遺留下的殘骸, 測知當時海水的組成, 甚至氣候. 此外, 他們另將CO2濃度變化的紀錄, 輸入至一可將CO2濃度轉化為溫度變化的電腦模式中, 作一參考比較.
上述的兩個溫度紀錄, 自五億四千萬年前算起至今, 超過2/3 是相互吻合的. 但是距今 440 及 150 百萬年前的兩次冰河時期, 由CO2所得之溫度模式卻與化石資料相互矛盾. 即由第二個建立的溫度模式, 在這兩次冰河時期中, 所得溫度較實際狀況來得高.
研究群對此不合理現象提出二個可能解釋 : 第一, 從百萬年前土壤及樹葉有機殘餘物, 來推測當時CO2濃度變化本就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亦即由推測得知的CO2濃度並不可靠.
第二個解釋, CO2濃度變化並非一直是長久以來主宰天候的主因,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Lee Kump亦說 " 很顯然地, 除了CO2濃度變化外, 尚存在其它因素影響氣候的變遷."
現今除了溫室效應影響外, 另一解釋氣候變遷的有力證據即是大陸板塊分佈變化情形. 像如此大陸與海洋的分配比例即會深深影響地球上水的循環, 這可由極區冰帽的分佈多寡得以窺見一斑.
然而在20世紀這短短的時間裡, 大陸漂移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 所以從Veizer等人所得結果, 對於抑止CO2濃度的必要與否, 亦無法提供一方向讓我們遵循.
土地開發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
土地利用可能會影響氣候。
以雷雨為例,土地開發將改變地表的熱能與水氣的對流,間接地影響雷雨的時空分佈。
此外,不同緯度的植被改變也可能會造成當地溫度上升或下降。
然而,以往的氣候模式常侷限於區域性或單一性的分析,無法完整地評估因土地利用改變地表植被所造成的影響。
美國堪薩斯(Kansas)大學科學家Fedemma與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 研究人員於Science期刋提出更進一步的發現。
為了具體地探究植被改變對未來氣候的影響,他們首度將土地開發的因素併入IPCC(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全球情境模擬模式(scenario)。
在IPCC六組模式中,他們以兩組極端的模式,即永續發展導向模式(B1 scenario)及經濟開發導向模式(A2 scenario),進行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土地開發主要對赤道及中緯度區域性氣候造成明顯的改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